Solana生态Launchpad平台大乱斗:谁在掘金,谁在割韭菜?

2025-05-05 10:52:52 加密货币流动性 author

喧囂背後的真相:Solana生態Launchpad平台亂象觀察

Solana鏈上世界,隨著加密貨幣市場整體的回暖,確實呈現出一種表面上的繁榮景象。資金的回流和情緒的復甦,就像是給乾涸的土地帶來了雨水,滋潤著各類項目。然而,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這種繁榮之下,隱藏著不少值得警惕的泡沫和亂象。各種新興的代幣發行平台(Launchpad)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它們真的在推動創新,還是僅僅在利用市場的投機情緒收割韭菜?

資金回流與情緒復甦:新興Launchpad平台的崛起與挑戰

不得不承認,加密貨幣的牛熊週期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力量。在市場低迷時,缺乏資金支持的劣質項目會被淘汰,而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則會沉澱下來,伺機而動。當資金再次回流,市場情緒開始變得樂觀時,這些項目便會抓住機會,推出新的代幣或產品,吸引投資者的關注。Launchpad平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,它們承載著項目方融資的希望,也寄託著投資者暴富的夢想。

然而,問題在於,過多的Launchpad平台出現,稀釋了市場的注意力,也加劇了項目的競爭。許多平台為了吸引項目方,不惜降低門檻,甚至默許一些質量低劣、缺乏創新、純粹炒作概念的項目上線。這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,也對整個Solana生態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潛在的威脅。這些新興的Launchpad平台,究竟是Solana生態的催化劑,還是毒瘤?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。

龍頭Pump.fun的焦慮:新秀平台“吸血”戰略的背後動機

毫無疑問,Pump.fun是Solana生態乃至整個加密世界裡,Meme幣發行領域的先行者和領頭羊。它以其簡單粗暴的發幣方式,以及極低的參與門檻,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造富機器”。然而,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Launchpad平台湧現,Pump.fun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這些平台各出奇招,試圖從Pump.fun手中搶奪市場份額,其本質就是一場赤裸裸的“吸血”攻擊。

這些“吸血”戰略的背後動機,不外乎以下幾點:首先,是利益驅動。Launchpad平台通過收取手續費、上幣費等方式獲利,市場份額越大,利潤自然越高。其次,是流量爭奪。Launchpad平台需要足夠的流量才能吸引優質項目和投資者,而搶奪Pump.fun的用戶,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。最後,是生態構建。許多Launchpad平台背後都有著更宏大的戰略目標,比如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,而Meme幣的發行,只是它們生態佈局中的一個環節。

MEME、AI Agent和SocialFi:三大賽道的差異化競爭
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新興的Launchpad平台,並非簡單地複製Pump.fun的模式,而是試圖在賽道上進行差異化競爭。目前,主要集中在MEME、AI Agent和SocialFi三大賽道。MEME賽道的平台,主打“快速”、“有趣”、“社區驅動”,試圖吸引更多年輕用戶和Meme愛好者。AI Agent賽道的平台,則強調“技術”、“創新”、“未來”,希望吸引更多專業投資者和技術開發者。SocialFi賽道的平台,則注重“社交”、“互動”、“粉絲經濟”,試圖將代幣發行與社交媒體相結合,打造更具粘性的社區。

這種差異化競爭,一方面促進了Launchpad平台的創新,另一方面也讓投資者有了更多選擇。然而,我們也必須保持警惕,避免被那些華而不實的概念所迷惑,要深入了解項目的本質,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
LaunchLab:Raydium的光環與代幣畢業率的尷尬

LaunchLab作為Solana生態老牌DeFi協議Raydium在今年4月中旬推出的代幣發行平台,自帶光環。Raydium在Solana上的地位,就像是Uniswap在以太坊上的地位一樣,擁有著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品牌效應。然而,LaunchLab的表現卻讓人有些失望,尤其是那慘淡的代幣“畢業率”,更是讓人懷疑Raydium是否只是想蹭一波Meme幣的熱度。

JustSendIt模式:看似自由的背後,是中心化的權力遊戲?

LaunchLab主打“JustSendIt”模式,號稱讓創作者可以自由發布代幣,但實際上,這種模式存在著諸多隱患。表面上看,只要流動性達到85枚SOL,代幣就會自動遷移到Raydium的AMM(自動做市商),實現交易。但問題是,85枚SOL的門檻對於一些有實力的項目方來說,根本不值一提,他們可以輕易地操縱價格,收割散戶投資者。而對於那些真正有創新、有價值的項目來說,85枚SOL可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,這無疑扼殺了許多潛在的機會。

更讓人擔憂的是,LaunchLab在代幣遷移的過程中,是否真正做到了去中心化?如果Raydium團隊可以隨意干預代幣的遷移,那麼所謂的“JustSendIt”模式,不過是披著自由外衣的中心化權力遊戲而已。

數據背後的真相:LaunchLab的真實交易量與代幣價值

根據Dune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,截至4月29日,LaunchLab已經發行了24916枚代幣,但“畢業率”僅為0.84%。這個數據意味著,絕大多數通過LaunchLab發行的代幣,最終都歸零了,或者淪為無人問津的“空氣幣”。

雖然LaunchLab上出現了一些交易額較高的代幣,比如LetsBONK、TIME和Hosico,但這些代幣的成功,更多的是依靠市場的投機情緒和炒作,而非自身的價值。一旦市場情緒退潮,這些代幣的價格也會迅速崩盤,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。LaunchLab的數據,就像是一面鏡子,照出了Solana生態Meme幣發行亂象的冰山一角。

Letsbonk.Fun:BONK社區的狂歡與MEME幣的速朽宿命

如果說LaunchLab還多少帶有Raydium這樣的老牌DeFi協議的“矜持”,那麽Letsbonk.Fun則徹底放飛自我,將MEME幣的“惡搞”精神發揮到了極致。這個由MEME幣BONK社區成員與Raydium合作開發的平台,簡直就是一個“MEME幣製造機”,允許用戶通過幾個簡單的步驟,就能創建自己的MEME幣。這到底是社區的狂歡,還是資本的遊戲?

一鍵發幣:降低門檻的同時,是否也在降低價值?

Letsbonk.Fun的最大特點,就是“簡單”。點擊“創建代幣”,填寫代幣詳情,自定義供應量,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玩一個小遊戲。這種極低的門檻,無疑吸引了大量的用戶,讓他們過足了“發幣癮”。然而,這種“一鍵發幣”的模式,是否也在降低代幣的價值?當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發行代幣時,代幣的稀缺性和價值支撐又在哪里?

更讓人擔憂的是,Letsbonk.Fun的用戶,大多是缺乏經驗的散戶投資者,他們很容易被那些包裝精美的MEME幣所迷惑,盲目跟風,最終成為“韭菜”。Letsbonk.Fun看似在賦能社區,實際上卻可能在收割社區。

BONK的救贖?手續費的歸宿與MEME幣的未來

Letsbonk.Fun上的每筆交易都會收取1%的手續費,這些手續費將用於開發資金池、BONKsol驗證者,以及回購並銷毀BONK。這種機制,看似是在為BONK賦能,試圖提升BONK的價值。然而,區區1%的手續費,對於一個MEME幣來說,真的能起到“救贖”的作用嗎?

MEME幣的生命週期往往非常短暫,它們的價格波動劇烈,風險極高。大多數MEME幣的命運,都是在短暫的狂歡之後,迅速歸零。BONK能否打破這種宿命?Letsbonk.Fun能否為BONK帶來真正的價值?這些問題,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對於大多數MEME幣投資者來說,更需要謹慎,切勿盲目追捧,以免血本無歸。

Arc Forge:AI Agent概念的華麗外衣與實質落地能力的拷問

相較於MEME幣發行平台的狂熱,Arc Forge顯得更具“技術含量”。它由Solana上的AI Agent項目arc推出,旨在為Agent代幣的發行提供解決方案。AI Agent,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加密貨幣敘事之一,Arc Forge試圖將自身與這個概念緊密結合,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。然而,AI Agent概念的華麗外衣之下,Arc Forge的實質落地能力究竟如何?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。

Meteora DLMM的加持:噱頭還是真材實料?

Arc Forge聲稱基於Meteora DLMM(動態流動性做市商)構建,並與Jupiter路由集成,具有更高效的流動性、防止搶單機器人和定制流動性策略等優勢。Meteora DLMM,是Solana生態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創新技術,Arc Forge將其作為自己的技術亮點,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。然而,Meteora DLMM的加持,究竟是噱頭,還是真材實料?

我們必須認識到,技術的應用,並非萬能的。即使Arc Forge使用了Meteora DLMM,也無法保證其發行的Agent代幣一定會成功。代幣的價值,最終還是取決於其背後的項目是否具有真正的創新和應用場景。如果AI Agent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空殼,那麼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挽救其失敗的命運。

審查機制:扼殺創新還是保障質量?

Arc Forge宣稱只有經過審查的高質量項目才能參與,這與那些“一鍵發幣”的平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審查機制,無疑可以過濾掉一些質量低劣、純粹炒作概念的項目,保障投資者的利益。然而,審查機制也可能扼殺創新。誰來定義“高質量”?誰來決定哪些項目可以通過審查?這些問題,都充滿了主觀性和不確定性。

如果審查過於嚴苛,那麼許多具有潛力的新項目可能會被拒之門外。如果審查過於寬鬆,那麼審查機制就形同虛設。如何在保障質量和鼓勵創新之間取得平衡,是Arc Forge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更需要警惕的是,審查機制可能淪為一種權力尋租的工具,讓一些有背景的項目可以輕易通過審查,而真正有創新能力的項目卻被拒之門外。

auto.fun:無代碼AI代理Launchpad的烏托邦與現實

如果說Arc Forge還需要一定的技術背景,那麽auto.fun則徹底將AI代理的發行門檻降到了冰點。這個由Eliza Labs推出的基於Solana的無代碼AI代理Launchpad平台,號稱讓用戶無需任何技術背景,就能部署複雜的人工智能代理。這聽起來很美好,就像是一個AI烏托邦,但現實往往是骨感的。無代碼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創新嗎?還是只會導致AI代理的同質化和泛濫?

ai16z代幣:權力的象徵還是流動性的陷阱?

auto.fun的原生代幣是ai16z,這個代幣的名字,顯然是在蹭知名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(a16z)的熱度。平台採用了一個雙池系統:SOL:AT主池為平台的主要流動性池,將新發布的代理代幣(AT)與SOL配對;\(ai16z:AT為未來階段的目標,旨在通過回購平台收入中的\)ai16z與AT進行流動性配對。這種設計,看似精妙,實則充滿了風險。

ai16z代幣,一方面可以作為平台治理的代幣,賦予持有者一定的權力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作為平台收入分配的憑證,讓持有者分享平台發展的紅利。然而,如果ai16z代幣的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的支撐,那麼它很可能淪為一個“空氣幣”,讓投資者血本無歸。此外,通過回購$ai16z來增加流動性,很容易形成“死亡螺旋”,平台需要仔細設計好回購机制,避免出现问题。

流動性NFT:看似所有權的幻覺與收益捕獲的迷霧

auto.fun上發布的每個項目都會獲得一個由Raydium提供支持的流動性NFT,可賦予項目創作者對流動性的所有權,並通過NFT實現持續的收益捕獲。這種設計,看似賦予了項目創作者更多的權利,但實際上卻可能是一種幻覺。流動性NFT的所有權,並不意味著對流動性的完全控制。項目創作者仍然需要依靠Raydium等DEX來提供流動性,並且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。

更重要的是,流動性NFT的收益捕獲能力,取決於AI代理的交易量。如果AI代理的交易量很低,那麼流動性NFT的收益也會非常有限。對於大多數項目創作者來說,流動性NFT可能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“裝飾品”,無法帶來真正的收益。 Auto.fun试图通过Raydium赋能项目方,但实际上也把自己的命运和Raydium绑在了一起。

Time.fun:時間代幣化的野心與名人效應的泡沫

Time.fun 這個項目,初看之下,頗具顛覆性。它試圖將“時間”這種無形的資源代幣化,讓用戶可以交易自己的時間,聽起來就像是科幻小說裡的場景。然而,當我們仔細審視Time.fun的模式時,卻會發現,其背後隱藏著不少問題。時間真的可以被量化和交易嗎?這種模式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?亦或是只是名人利用自身影响力捞金的工具?

從Base到Solana:Time.fun的遷徙與背後的故事

Time.fun 最初是在Base鏈上推出的,但後來遷移到了Solana生態。這種遷徙,背後可能有多種原因。一方面,Solana生態的交易速度更快,手續費更低,更適合Time.fun這種需要頻繁交易的應用。另一方面,Solana生態的用戶群體更為龐大,更有利於Time.fun擴大影響力。但更现实的原因可能是Base链的流量和用户增长不及预期,无法支撑Time.fun的长期发展。

無論是什麼原因,Time.fun的遷徙都表明,項目方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,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。固守一個生態,並非明智之舉。只有不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發展環境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。

toly的帶貨:是真誠推薦還是利益驅動?

Solana聯合創始人toly(Anatoly Yakovenko)在過去兩個月頻繁推薦Time.fun,這無疑為Time.fun帶來了巨大的曝光。名人效應,在加密貨幣領域,往往是非常有效的。一個名人的推薦,往往可以讓一個默默無聞的項目迅速走紅。但我們也需要警惕名人效應的濫用。toly的推薦,是真誠的,還是受到了利益的驅動?

我們無法得知toly的真實動機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toly的推薦,對Time.fun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Time.fun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toly的帶貨。然而,過度依賴名人效應,並非長久之計。Time.fun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才能在沒有名人加持的情況下,繼續發展。

$toly代幣:是社區的信仰還是莊家的遊戲?

Time.fun平台上發行的代幣\(toly,長期佔據著平台總交易額的一半以上。這表明,\)toly代幣在Time.fun平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然而,\(toly代幣的價值,是否與toly本人的影響力過度綁定?如果toly不再支持Time.fun,或者toly本人出現了負面新聞,那麼\)toly代幣的價格是否會崩盤?

\(toly代幣,到底是社區的信仰,還是莊家的遊戲?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,很難判斷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\)toly代幣的風險極高,需要謹慎投資。更应该思考的是,Time.fun平台是否过度依赖单一代币,这种模式是否健康可持续。

Genesis Launches:積分系統的精妙設計與早期參與的公平性迷思

Genesis Launches,作為基於Base和Solana的Virtuals Protocol近期推出的發射平台,其核心目標直指加密貨幣發射平台長期存在的痛點:如何讓社群用戶能公平地參與到新AI Agent項目的早期孵化中,同時有效地防止機器人搶跑以及保障參與者的資金安全。理想很豐滿,但現實往往充滿了各種變數。Genesis Launches所依賴的積分系統,真的能實現其宣稱的公平性嗎?亦或只是另一種變相的“割韭菜”手段?

$VIRTUAL代幣:價值幾何?

每個通過Genesis Launches發射的新項目,都以11.2萬枚\(VIRTUAL(約12萬美金)的固定稀釋市值起步。這就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:\)VIRTUAL代幣的價值從何而來?如果$VIRTUAL代幣本身沒有穩定的價值支撐,那麼這種固定市值起步的方式,就可能淪為一種“空中樓閣”,隨時可能崩塌。

\(VIRTUAL代幣的價值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Virtuals Protocol生態的發展。如果Virtuals Protocol生態能夠持續吸引優質的AI Agent項目,並為\)VIRTUAL代幣賦能,那麼\(VIRTUAL代幣的價值就有望得到提升。反之,如果Virtuals Protocol生態發展停滯不前,甚至走向衰落,那麼\)VIRTUAL代幣的價值也將隨之 plummet。

Virgin Points:是獎勵還是變相的資金鎖定?

用戶需要通過質押Virgin Points才能參與Genesis Launches的項目發射。而Virgin Points的獲取方式,主要有三種:通過投資Sentient和Prototype Agent代幣賺取Trenchor積分、持有\(VIRTUAL代幣賺取以及質押\)VADER代幣賺取。這種積分系統的設計,看似在獎勵社群成員,鼓勵他們參與Virtuals Protocol生態的建設。但實際上,也可能是一種變相的資金鎖定。

用戶為了獲取更多的Virgin Points,可能需要購買並長期持有\(VIRTUAL或\)VADER代幣,甚至投資一些風險極高的Agent代幣。這無疑增加了用戶的投資風險。此外,未被使用的積分將在30天後過期,這也迫使用戶不斷地參與新的項目發射,增加了他們的交易成本。Genesis Launches 的积分系统或许能提高用户粘性,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,需要仔细权衡。

Shell Launchpad:模塊化AI小部件的便利性與AI Agent同質化的隱憂

在AI Agent賽道日漸擁擠的今天,MyShell推出的Shell Launchpad試圖通過降低AI Agent的創建門檻來吸引用戶。它聲稱可以幫助用戶輕鬆啟動並代幣化他們的AI Agent,而其核心武器就是“模塊化AI小部件”。這種模式,一方面降低了AI Agent的開發難度,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AI Agent的創作中來。但另一方面,也可能導致AI Agent的同質化,讓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功能雷同、缺乏創新的產品。這到底是解放生產力,還是製造垃圾?

創建模式:新手友好背後,是專業性的缺失?

Shell Launchpad提供了多種創建模式,包括經典模式、專業配置模式和ShellAgent模式,分別滿足新手用戶、一定技術背景的開發者和專業開發者設計。這種分層設計,看似照顧到了不同用戶的需求。但實際上,經典模式和專業配置模式,很可能只是對AI小部件的簡單堆砌,缺乏真正的專業性和創新性。而ShellAgent模式,則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,對於大多數新手用戶來說,仍然難以駕馭。

新手友好的背後,往往是專業性的缺失。如果Shell Launchpad只是一味地追求降低門檻,而忽略了AI Agent的專業性和創新性,那麼它最終只能淪為一個“AI Agent製造工廠”,生產出大量毫無價值的產品。

自動上线DEX:看似便捷,實則缺乏監管?

Shell Launchpad聲稱,一旦AI Agent的融資達到目標,平台會自動在DEX上线。這種自動上線的機制,看似便捷,為AI Agent的發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但實際上,也可能存在監管缺失的風險。如果AI Agent項目本身存在欺詐行為,或者其代幣經濟模型存在漏洞,那麼自動上線的機制,只會加速投資者的損失。

DEX的去中心化特性,使得監管變得更加困難。Shell Launchpad作為一個發射平台,有責任對其上線的AI Agent項目進行審查,確保其合法合規。如果Shell Launchpad放任自流,只追求上線速度,而忽略了風險控制,那麼它最終可能會成為欺詐項目的溫床。

Swarms LaunchPad:AI代理代幣化的願景與市場規模的局限

Swarms LaunchPad,作為Solana上AI Agent項目Swarms開發的平台,旨在將AI代理進行代幣化,讓用戶可以通過創建、部署、代幣化和貨幣化智能代理來獲利。這個願景聽起來很誘人,似乎為AI代理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。然而,我們也必須看到,AI代理代幣化仍然是一個非常早期的概念,市場規模非常有限,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
Swarms SDK:是開源精神的體現,還是降低了護城河?

Swarms LaunchPad提供Swarms SDK(支持Python/Rust SDK),方便用戶構建定制化AI代理,並將其上傳進行代幣化。開源,是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個重要精神。Swarms LaunchPad選擇開源Swarms SDK,無疑有助於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到AI代理的創作中來。然而,開源也意味著降低了技術門檻,讓競爭者更容易模仿和複製。

如果Swarms LaunchPad的核心競爭力僅僅在於Swarms SDK,那麼它很容易被其他平台所超越。Swarms LaunchPad需要不斷創新,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。

Agent總數與總市值:數據背後的冷思考

根據Swarms LaunchPad官網顯示,截至4月29日,該平台上的Agent總數為20個,總市值約為150萬美元。這個數據,與其他Launchpad平台相比,顯得非常渺小。這表明,AI代理代幣化市場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,市場規模非常有限。即使Swarms LaunchPad在技術上非常先進,也難以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性的發展。

Swarms LaunchPad需要耐心耕耘,不斷拓展AI代理代幣化的應用場景,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資金。如果Swarms LaunchPad無法打開市場,那麼它最終可能只能成為一個小眾的平台,難以實現其宏偉的願景。此外,Agent总数和总市值也可能存在虚假繁荣的情况,需要仔细甄别。

someting:尚未推出的神秘面紗與防狙擊功能的必要性

someting,一個尚未正式推出的Launchpad平台,目前仍處於白名單階段,這本身就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。在競爭激烈的加密貨幣世界,尤其是Launchpad領域,保持神秘感往往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。它可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,吸引更多的關注。然而,神秘感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。如果someting在正式推出後,無法兌現其承諾,那麼這種神秘感就會變成負面的印象,讓用戶感到失望和被欺騙。

Bonding Curve機制:創新還是炒冷飯?

someting宣稱具備獨特的Bonding Curve機制,這也是其吸引用戶的一個重要賣點。Bonding Curve,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。在過去的幾年中,已經有很多項目嘗試使用Bonding Curve機制來發行代幣。然而,真正成功的案例卻並不多。someting的Bonding Curve機制,究竟是真正的創新,還是只是對舊機制的簡單複製?

要判斷someting的Bonding Curve機制是否具有創新性,需要深入了解其具體的設計細節。如果someting只是簡單地套用Bonding Curve的模板,而沒有根據自身的特点进行改进,那么它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真正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现有机制的深刻理解之上,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。

X平台驗證徽章:是信任的背書,還是營銷的手段?

someting 擁有 X(原Twitter)平台的驗證徽章,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可信度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X平台驗證徽章,可以幫助用戶快速識別官方賬戶,避免被假冒賬戶所欺騙。然而,我們也必須認識到,X平台驗證徽章,並不能保證一個項目的成功。它只是一個輔助工具,可以提升項目的可信度,但不能取代對項目本身的盡職調查。

更重要的是,X平台驗證徽章,也可能淪為一種營銷手段。一些項目方可能會通過購買或不正當手段獲取X平台驗證徽章,以此來欺騙用戶。因此,我們不能過度依賴X平台驗證徽章,而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,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此外,someting集成了市场做市商自动提供流动性,这能有效解决流动性问题,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做市商操纵价格的风险。

Launch Coin on Believe:社交互動發幣的狂想與Web2流量的焦慮

Launch Coin on Believe,允許用戶通過簡單的社交互動來創建和發行新的代幣,這種模式將加密貨幣的發行與社交媒體緊密結合,試圖利用Web2的流量來推動Web3的發展。然而,這種模式是否真的可行?將發幣變得如此簡單,是否會導致代幣的氾濫和價值崩潰?這更像是一種狂想,還是對Web2流量的焦慮?

PASTERNAK的遺產:名人幣的興衰與Clout的尷尬定位

Launch Coin on Believe的前身是PASTERNAK,是Clout創始人Ben Pasternak創建的名人幣。Pasternak 也是 Monkey(Web2中最大的社交應用之一)的創始人之一。Clout 是一個 SocialFi 平台,結合 Friend.Tech, Pump.fun 和 Moonshot 等平台特點,允許名人、創作者發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代幣。名人幣的模式,在過去曾經風靡一時,但如今已經逐漸沒落。Clout 似乎想重新點燃名人幣的熱情,但其尷尬的定位,使其難以在競爭激烈的SocialFi領域脫穎而出。PASTERNAK的失败,是否预示着Launch Coin on Believe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?

一條推文發幣:是去中心化的極致,還是無序的開始?

Launch Coin on Believe 的核心機制是通過回復帶有@launchacoin+代幣名稱的推文,從而觸發一個新代幣生成。這種機制,將發幣的過程簡化到極致,似乎體現了去中心化的精神。然而,這種極簡的模式,也可能導致無序的開始。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條推文來發行代幣時,代幣的質量和價值如何保證?這種模式是否會被濫用,成為欺詐和炒作的工具?

更重要的是,這種模式是否能夠真正吸引Web2的用戶?Web2的用戶,習慣了中心化的平台和服務,對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,可能並不熟悉和信任。Launch Coin on Believe 需要找到一種方法,將Web2的用戶轉化為Web3的用戶,而不是簡單地將Web2的流量導入到Web3的世界。否则,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无法真正改变加密货币的发行方式。过于依赖Twitter平台也存在风险,一旦Twitter平台出现问题,Launch Coin on Believe也将受到影响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