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财富传承研讨会惊天内幕:一场行业吹捧与利益输送的闹剧?

2025-04-25 8:18:53 综合金融 author

财富传承研讨会: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业吹捧?

会议概况:一场法律界的“传家”大合唱

2025年4月20日,北京,一场名为“从遗产管理到财富传承的传家方案”的研讨会落幕。这场由桂客学院、律新社主办,北京传家律师事务所承办的会议,汇聚了法律、学术界的“精英”。但仔细剖析,这场会议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行业“团建”,一次对特定律所和其商业模式的集体吹捧。与会者名单星光熠熠,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、中国行为法学会、中国政法大学、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,以及律新社等机构的代表悉数到场。然而,仔细审视这些机构与传家律所之间的关系,不难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利益关联。与其说这是一场客观的学术研讨,不如说是一场旨在提升传家律所在行业内声誉,为其“诉讼+非诉”商业模式背书的公关活动。而“案件胜诉率与客户满意度双100%”的数据,更是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和背后是否存在选择性披露。

千亿蓝海?还是浑水摸鱼?银发经济下的财富传承真相

通州区的“财富管理中心”梦:地方政府的盲目乐观?

通州区政府区长助理林巍的书面发言,将财富传承视作银发经济的核心赛道,并乐观估计其年均非金融服务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。这番说辞,与其说是对市场的精准分析,不如说是地方政府急于打造“全球财富管理中心”的政绩宣传。将希望寄托于60-80岁高净值人群的财富转移,是否过于一厢情愿?要知道,这部分人群的财富积累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权属关系和家族矛盾,稍有不慎,便会引发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。通州区政府如果真想有所作为,更应该关注如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,规范市场秩序,而不是盲目地为行业发展“摇旗呐喊”。

中华遗嘱库的“萌芽期末”论:行业自嗨还是理性预判?

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将我国财富传承产业定位为“萌芽期末向早期过渡”阶段,并认为高净值人群的率先布局预示着产业即将迎来快速发展。这种说法,看似客观,实则充满了行业自嗨的味道。诚然,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,人们对财富传承的关注度有所提升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大众对财富传承的认知,仍然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,甚至存在诸多误解。将行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高净值人群,无异于舍本逐末。真正决定财富传承产业发展前景的,是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和对财富传承的正确认知。而要实现这一点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“诉讼+非诉”双轮驱动:传家律所的“双百”神话与行业潜规则

胜诉率100%?客户满意度100%?数据背后的猫腻

传家律所宣称其“诉讼+非诉”双轮驱动服务体系实现了“案件胜诉率与客户满意度双100%”的惊人成绩。但凡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,诉讼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,律师的努力固然重要,但并不能完全决定胜负。而客户满意度更是一个主观指标,容易受到人为操控。试问,在已经花费巨额律师费的情况下,有多少客户会公开表达不满?更何况,律所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性披露,只展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。因此,所谓的“双百”成绩,很可能只是传家律所精心编织的营销神话,旨在吸引更多客户,提高收费标准。这种以虚假数据为基础的宣传,不仅误导了消费者,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。

调解前置:真的是为了社会公益?还是为了更快变现?

传家律所声称其首创“调解前置”机制,联合相关调解组织,建立由退休法官、公证员等构成的跨领域团队,旨在多维度调解纠纷,实现“社会效果前置、公益服务前置”的创新模式。但深入分析,这种“调解前置”很可能只是传家律所为了更快变现的手段。通过引入退休法官和公证员,律所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客户的信任,从而提高案件的成交率。而所谓的“多维度调解”,很可能只是在为后续的诉讼做准备,收集证据,摸清对方的底牌。更重要的是,调解的成功与否,往往取决于双方的让步程度。在财富传承的纠纷中,往往涉及到巨额的利益,很难通过简单的调解达成共识。因此,传家律所的“调解前置”,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案件的走向,最终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。

全生命周期服务:一项割韭菜的财富传承模式?

传家律所构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,涵盖20余项服务,并对接保险规划、债务隔离等工具,旨在实现财富安全传承。这种“全生命周期服务”,看似周到,实则很可能是一种变相的“割韭菜”模式。通过将各种服务打包销售,律所可以提高收费标准,锁定客户,并不断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。而所谓的“保险规划、债务隔离等工具”,很可能只是为了制造焦虑,让客户感到自己的财富面临风险,从而愿意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律所提供的服务。这种以焦虑营销为基础的商业模式,不仅缺乏道德,也难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。

公益为基?整合发展?一场利益交织的“慈善”秀

传家律所的“公益”行动:洗白还是真心付出?

文章中大篇幅地描述了传家律所律师积极参与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,从遗嘱咨询到纠纷调解,从法律宣讲到社区服务,无不展现着律所的社会责任感。然而,这种高调的公益行动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“洗白”的嫌疑。在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中,如此大规模的公益投入是否可持续?又是否真的能够不掺杂任何商业目的?更何况,参与公益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手段,能够提升律所的公众形象,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。因此,传家律所的“公益”行动,很可能只是披着慈善外衣的商业运作,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,最终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。

"法律+信任"协同模式:公信力绑架与利益输送

传家律所宣称其与公证、调解、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形成”法律+信任”的协同模式,并在遗嘱继承纠纷调解中,依托中华遗嘱库的公信力,有效降低当事人的对立情绪,提升调解成功率。然而,这种“协同模式”是否真的能够确保公平公正?还是仅仅是一种公信力绑架和利益输送?中华遗嘱库作为公益机构,其首要任务应该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而不是为特定的商业机构站台。如果中华遗嘱库的公信力被传家律所利用,为后者谋取不正当的利益,那么这将是对社会公众信任的严重背叛。更何况,在“协同模式”下,各方利益交织,很容易滋生腐败,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
"传承无忧"服务体系:技术噱头与信息垄断

传家律所、中华遗嘱库与公证处紧密协同,构建”传承无忧”服务体系,并通过区块链存证、跨机构协作及全球跨境继承网络,声称真正实现”法律专业度、社会公信力、实务高效性”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传承保障。然而,这些所谓的“技术创新”和“资源整合”,很可能只是为了制造噱头,吸引客户,并最终实现信息垄断。区块链存证真的能够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吗?跨机构协作是否会泄露客户的隐私信息?全球跨境继承网络是否会涉及复杂的法律风险?更重要的是,如果这些服务体系被少数机构垄断,那么客户的选择权将受到限制,最终只能被迫接受高昂的服务费用。因此,“传承无忧”服务体系,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,最终让客户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
多元视角?一言堂!财富传承未来之路的虚假繁荣

专家学者的“共识”:一场预设立场的表演

研讨环节,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、深入交流,最终达成了“共识”。然而,这种看似开放的讨论,很可能只是一场预设立场的表演。在会议主办方事先设定的议题框架下,专家学者的发言很难跳脱出既定的轨道。更何况,与会专家与传家律所之间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很难保证他们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。因此,所谓的“共识”,很可能只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,并不代表真正的行业发展趋势,更不能反映社会公众的真实需求。

“法律+公证+调解”联动:看似高效的利益共同体

文章中多次强调“法律+公证+调解”联动机制的重要性,并以北京朝阳法院亿元遗产案为例,说明专业调解在财富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。然而,这种联动机制是否真的能够提高效率、化解矛盾?还是仅仅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,以牺牲当事人的利益为代价,实现自身的商业目标?公证机构、律师事务所和调解组织之间,很容易形成利益输送链条,导致案件处理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联动机制可能会压缩当事人的诉讼权利,使其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案例驱动与政策先行:一场豪赌的风险与代价

文章中建议通过案例驱动,推动银发经济、金融服务养老创新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试,强化公益组织、律所、公证机构、金融机构、法院等多种机构间的合作。这种“先行先试”的模式,看似大胆创新,实则蕴藏着巨大的风险。在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机制的情况下,贸然推行新的政策,很可能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利益集团利用,成为他们攫取利益的工具。一旦政策出现偏差,最终承担后果的,将是广大的社会公众。因此,在财富传承领域进行政策创新,必须慎之又慎,切不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而牺牲长远的社会福祉。

发表评论:

最近发表